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新闻特写】七十载一往深情,献给70正青春的你——机械与车辆学院聆听师道系列活动

供稿:鄂嵋、廖日东、张雨甜 摄影:徐思军、马宁 审核:冯慧华

怀殷切育才之心,七十年精进不止,赓续薪火;含春风化雨之愿,七十年动力澎湃,桃李群芳。这就是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在这里具化成了她的模样。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代代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矢志科技报国,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教师在这里倾注热血,坚守教育阵地,国之栋梁英才辈出。2020年金秋,为迎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70周年纪念,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廖日东教授将一张52级学生绘制的发动机横剖图装裱在研究所走廊两侧,其中一张图纸的注释使他犯起了难,究竟B2-34,还是B-54发动机廖日东请来90岁高龄的汪长民教授汪老仔细核实了发动机型号和技术指标,说:“小廖,你量一下活塞销的直径,若是48便是B2-34,若是42一定是B-54。”半个世纪风雨已过,图纸上的技术指标汪老仍烂熟于心,仍清晰地记得每位五六十年代学生姓名、班级和他们的故事。80周年校庆期间,汪长民教授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优秀学生毕业设计图纸全部捐给学院,是对专业和学生的无私挚爱,才能如此一往情深,虽至耄耋而不忘!

 

立报国之志、七十载一脉相承

 

9月24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邀请七位五十年代32专业(坦克发动机专业)建系之初的老一辈教师和校友回到母校,老中青教师和青年学子四代北理工人齐聚一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马朝臣、孙柏刚张付军三位教授带领老校友们参观了涡轮增压器综合性能、氢内燃机和单缸柴油机等试验试验台,老校友们看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科研领域中守正创新,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动力学科,更在新能源、新动力等领域有了自己的建树,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在祖国建设的初期,是这样一代人,在科研攻坚的长征路上翻高山峻岭,渡河险滩,过草地荒原“在60多年来的科研工作中,我虽不是本校毕业的,但我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兼职教授,1991年的聘书就证明了我也是北理工人,这个聘书是秦有方院长签字颁发!”朱永孜老校友深情地说。朱永孜是我国坦克发动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第一代坦克发动机设计者之一半个世纪已过,朱老提起专业建设之初执教时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心潮澎湃。张钧享、李新敏夫妇是相识结缘于32专业的校友伉俪,“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事业奋斗的方向!”张钧享老校友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祖国坦克发动机事业,会上他对世界各国坦克的发展情况一一道来。“在座年轻人,你们就是这个专业发展的希望,你们肩负重任呀!”

“秦老师、汪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培养!”原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所长,吴培基老校友向三位老师深鞠一躬。“建国以来,三军动力国产化率先在坦克发动机上得以实现,我们为学校争光了!”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秦有方教授、汪长民教授等一批教师扎根科研对学生严爱并济,对后辈影响深远,老一辈北理工人的大爱师魂薪火相传培养祖国的地面机动装备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奉献了一生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孙柏刚教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向老校友、老教授们汇报了能动系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廖日东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他说:“‘32教研室’是按照学校和学院党委部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的“聆听师道”党建思政品牌,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

 

谱育人华章, 七十载薪火相传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总支自2019年初,率先恢复隔周二下午教学研讨,围绕“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研讨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问题。谈到定期开展教育研讨的初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带头人左正兴教授说:“在新时代,世界和中国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教师要紧跟时代,持续学习,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教’与‘学’共融互通,教师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守好教书育人一段渠,种好科研育人责任田,为青年一代打亮家国情怀上的底色。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科研攻坚的长征之路是开创性的是复杂而又艰巨的革命事业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凝聚起这样一支坚强的团队将澎湃动力注入铁甲心脏。

在国庆70周年阅兵活动中,15式轻型坦克首次亮相,位列第2方队,该装备是陆装动力发展和全国高校中唯一以高校作为总师的项目。当轻型坦克飞驰驶过天安门前的短短20秒,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的一代人攻坚之路的生动缩影。

这个团队里有发动机“大脑”电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张付军教授,带领团队,在温度高达50℃车厢内,发动机轰鸣噪音达120分贝以上500小时耐久性测试,而他们只有全身心的忘我投入,只有攻克难关的决心意志。北理工这支“打硬仗,打胜仗”队伍里还有刘福水教授、李向荣教授、马朝臣教授、左正兴教授、孙柏刚教授等等,无数的他们始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身体力行的表率与担当,用耕耘与奋斗诠释着北理工人的使命与担当,正是有了他们这款发动机才具有了优良的机动性和全地域使用的适应性,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机动性,得到了高度评价。

新时期的长征路,有一群年轻而闪亮的身影,他们将继承了红色基因,让北理工精神传承发扬,北理工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能源与动力系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崔涛有着一份看似平凡而又简单的履历,却有着他不平凡的经历。轻型坦克的研究,历经了高寒高热高压的极端条件试验测试在零下40℃的寒区,他常要摘下手套连接测试线缆,不多时手指便冻得失去知觉;在地表温度近50℃的热区,他闷在车舱里随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十数小时。2011年,轻型坦克在海拔首次进行整车高原试验此时,团队上下高原反应非常严重崔涛白天忍受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晚上加班加点分析处理数据,经过了十余天的日夜奋战,装备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行。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有数不清的青年教师“崔涛”,他们舍小家,顾大局,用满腔的热爱与奋斗,为祖国的强大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承师者初心,七十载青春有我

新长征的接力跑路上“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坚持立德树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能力入手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教研,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教学优势。在近五年,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的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对专业课程满意度平均分达95.8,位居全校及行业前列。

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聚焦青年教师这一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北京市教学名师专业责任教授张卫正的带领下,青年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青年教师选拔及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张卫正教授是这样一位谦逊的教授,在课堂教学上,有着他独到的“秘诀”。常跟青年教师讲:“北京理工大学培养的是行业领军人才,是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课堂上的1小时,准备需要10小时,更需要台下十年功;为师一天便要行为世范,教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每两年一次的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首都高校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比赛汇聚北京60余所大学,8个985高校的教学精英同台较量北京市广大青年教师展示才华、提升能力、交流经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11年获第七届北京市青教赛二等奖、最佳教案奖的冯慧华,他的指导教师是张卫正教授;2013年获第八届北京市青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的赵振峰与2017年获第十届北京市青教赛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佳演示奖的韩恺,他们的指导教师是张付军教授。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默默助人登攀的品格,是甘于奉献的精神特质,他们是北理工精神最鲜明的诠释。

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北理工人内敛的文化气质融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每一个角落,细察方见巧思。这里的老师有着“更快、更高、更强、更新”的专业精神;他们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更快、学术水平更高、工程能力更强、乐于协作奉献的高端创新人才;走廊里梵高的《星空》中嵌入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学以及传热学等物理学基本方程,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会议室里退休教授们的油画肖像,如家谱一般陈列,成为最入情入境的装饰。 

七十载精进不息,七十年动力澎湃。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培养了本硕博毕业生3500余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故事是机械与车辆学院师生的一个缩影,也是北理工精神的一个缩影。一代代北理工人传承军工报国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为党育人、脚踏实地;一代代北理工人肩负使命、为国育才。

拳拳深情如春雨润心田,耿耿丹心朱笔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