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科建设» 机械工程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创建溯源于1943 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1952 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机械工程专业和汽车工程专业向兵工专业转化,成立坦克专业和弹药引信专业,1955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坦克装甲车辆和弹药引信专业的重要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是设计我国第一辆坦克的学科点。本学科点的“装甲车辆工程”学科1981 年获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 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1998 年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4 年车辆工程专业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70 多年来,本学科点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我国第二代坦克总设计师方慰先、工程院院士155 自行火炮总设计师苏哲子、雄狮坦克总设计师毛明等是本学科培养的杰出技术人才代表;前公安部长、海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委员阮崇武,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委员张俊九,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焦开河,前总政治部副部长刘振起上将等是本学科培养的优秀管理人才代表。

 

学科定位与目标:本学科以实现国际一流机械学科为目标,面向国家(国防)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汇聚人才、建设高水平平台,具有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和重大基础研究、重大工程型号研究的能力。到2020 年学科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到2030 年学科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总体达到世界一流前列。

 

学科优势与特色:本学科为国家985 工程、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拥有2 5 千平方米的实验室,5.2 亿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具有支撑本学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水平试验系统和平台,其中包括世界最大功率的1400kW 履带车辆综合传动全工况模拟实验台、国内首套400kW 8 轮独立驱动转鼓实验台、世界首套超快激光电子动态多尺度观测与调控系统。

 

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应用背景结合紧密,我国第一辆坦克设计就是坦克专业师生共同完成的。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演化,形成了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经费充足,评估期内人均科研经费241 /年。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中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了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在军用车辆、电动车辆、仿人机器人、激光微纳制造、难加工材料加工工艺、无人车辆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人才培养目标:造就和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学科方向设置: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6 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现代车辆理论与技术:重点研究车辆系统理论与集成、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NVH、车辆可靠性理论、车辆新型传动系统理论与技术、无人车辆技术等。

2)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技术:重点研究电动车辆设计理论/系统集成与控制、车载能量源安全和高效利用、高效高能量密度一体化电驱动系统等。

3)仿生与机器人技术:重点研究运动仿生学、生物感知与交互机理、仿生控制与系统集成等。

4)先进制造与生产系统工程: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军用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理论与工具技术、激光微纳与精密微细制造基础理论和装备技术、质量控制与监控检测技术、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等。

5)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微小型动力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微纳机械表/界面行为与调控机理、高效精密驱动与传动新原理、极端工况机械零部件摩擦学设计等。

6)传感与机电控制:重点研究感知与测控技术、微小型无人系统设计与集成、先进控制与驱动技术、信息与综合电子控制技术、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等。

 

国内外影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开创了我国坦克专业和弹药引信专业,多年来为我国国防工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承担了武器装备重大重点型号项目、国防973 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防领域享有很高声誉。

 

本学科在强化服务国防重大需求的同时,还着眼于民用领域重大前沿基础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探索,获得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例如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系列20 种纯电动专用车底盘、37 种整车产品,实现了我国电动客车整车平台及相关配套技术首次对欧输出,并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提供纯电动客车技术支撑和保障服务, 作为亮点工程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学科点通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任编委、在国外著名高校任兼职教授等方式扩大学科影响。举办了IEEE交通电气化国际学术会议(ITEC 2014)、IEEE 机器人技术最新进展与应用 ICMA 2015)、在电动汽车领域举办中美、中波、中德等多边国际研讨会和论坛;姜澜、黄强、福田敏男等教授受邀在国际主流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110 余次;黄强教授任3 个国际期刊编委;姜澜教授任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兼职教授,徐春广教授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韩国釜山大学兼职教授, 何洪文教授任波兰华沙工业大学访问教授。

 

 机械工程学科责任教授

 

 

 现代车辆理论与技术方向责任教授:苑士华

 

 

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应用方向责任教授:张承宁

 

 

先进制造与生产系统工程方向责任教授:王西彬

 

 

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责任教授:王晓力

 

 

传感与机电控制方向责任教授:陈慧岩

 

 

仿生与机器人技术方向责任教授: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