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二元主体,三全育人”——机械与车辆学院工程领军领导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9月21日,2022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北京理工大学无人赛车队再夺全国总冠军。学生赛车队“六年五冠”、代表中国车队征战世界顶级赛事等,这一页页定格成了北理工学生赛车工作室成长史上的高光时刻。“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艰苦奋斗,比一次比赛胜负更重要的,是在奋斗中所磨练的无坚不摧的坚定信仰与钢铁般的顽强意志。” 队长郭子隽在分享体会时说道:“克服疫情重重影响,奋勇拼搏、排除万难,这些经历和挫折带给同学们的是无坚不摧的坚定信仰与钢铁般的顽强意志,以及深刻在骨子里的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

图1 北京理工大学无人赛车队“冠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节前夕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也成为了工科优势高校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使命担当。机械与车辆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探索“如何将国防科研及重大装备研制中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于“铸重器”中“育栋梁”。

图2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总体建设思路

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学院聚焦“师生”、致力全员协同,形成了以“二元主体协同发展、三全育人共享价值”为核心理念的工程领军领导人才(以下简称工程双领人才)教育理论与北理工实践。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双创赛事中荣获9金9银,实现顶级大奖不断线。赛车工作室成为国内车类赛事的排头兵,累计获得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全国总冠军9次,辐射带动了创新创业的“北理工现象”。

图3 学生创新创业赛事顶级大奖不断线

师生成长共同体,固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基”

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首先要关注教学场域中的“人”,即师与生。强化师生“教”与“学”的双向赋能作用,完善和健全师生共同有价值成长的机制与途径,这将引领工程双领人才培养的纵深发展。对此,学院十年求索,依托“德、智、能”联系纽带,“师生成长共同体”的长效发展机制成为了工程双领人才培养的“根”和“源”。

一是,以“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赓续薪火,“德(价值观)、智(知识观)、能(能力观)”三个主要维度为联系纽带,建立起了学生成才与教师成就在共同的使命报国人生价值中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二是,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形成了新教师“寻根计划”“机车青咖会” “32教研室”“名师工作室”等特色育师品牌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品质、研教能力的终身发展。三是,建起“师-师”、“师-生”导师机制。院士亲自挂帅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全员全历程本科生学育导师制,伴学成长、定制培养。此外,基于学院科研大项目、大平台,激发“团队-成果-育人”双向传帮带效应,构建起了教师指导学生科创、科研反哺教学的荣誉体系。

 

图4 师生互促成长实施路线

图5 特色品牌活动推动师德品质与研教能力终身发展

大师做人梯、名师传帮带,师生协作、贡献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学院涵养出一方工程双领人才培养的沃土。自2011年起,学院教师连续7届9人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项,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5人,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4人,2名教师获评院士,47人/82人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以Vi-Like为内核的人才教育理论,铸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器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学院牢记这一嘱托,据历史维度、寻未来需求,凝练了工程双领人才8项核心素质能力“Vi-Like”模型,即使命(Value)、创新力(Innovation)、领导力(Leadership)、跨学科能力(Interdisciplinary)、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知识融合能力(Knowledge)、工程实践(Experiment)、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图6 以Vi-like能力要素模型为牵引的培养范式重构

从重构教育教学有效模式出发,关注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实践依托,建立起基于“Vi-Like”能力要素模型的工程双领人才成长坐标系和评估数据库,最终形成了集“机制、模式、平台、模型、指标及数据库”为一体,多维度、分层次、渐进式的工程科技领军领导人才教育理论。

在第一课堂中,夯实数理基础与力学课程、强化控制类课程设计、构建跨专业共性基础课程群,并对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100%研究型课程改造升级。建设“项目制学习实验室(PBL-Lab)”,选取“小、精、专”的研创项目、校企基地的前沿探索项目,强化项目制学习、双层导师制跟进等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界限。

图7 聚焦项目制学习与领导力提升的研究型教学改造

通过学科特色牵引,将人才培养融入重点型号任务的科技攻关与国际工程科技前沿探索之中,以复杂工程综合性问题强调自主探究,促进创新性工程思维养成,实现了系统性知识供给侧改革。此外,建设了《大国装甲》等一批特色课,从国防装备研制、前沿研究方向中提炼思政要素,讲好科学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北理工生动故事,将领导力培养孕育于科研奋斗史,探索出一套工程双领人才“托举成长”的教育模式改革经验。

在第二课堂的素质养成中,形成了“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素集。依托学院的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以优势科研方向支撑学生特色科创,赛事牵引、以赛促学,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平台上茁壮生长,“精准滴灌”实现双领人才素质、气质和价值塑造。同时在学生科创社团中设立功能性党支部、在重大赛事备赛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建引领与第一课堂协同,关注学生领导力、跨学科能力及软技能培养。树立起“机械星”“青春飞扬的季节”等学生思政品牌活动,紧抓网络新高地打造云端思政微课堂,鼓励学生身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大思政格局 “阵地引领”,筑工程双领人才培养之魂

立足国际国内新时局,走好工程领军领导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需要在“大思政”方面下大气力,守正创新、持续发力。“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如何掌握放“盐”加“料”的艺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基于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特色做法。

学院多年来坚持院长和党委书记为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以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案例“从德以明理谈起”,润物无声地给予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在日常学习中,由专业教师主动挑起“思政”担,从国防装备研制、前沿研究方向中提炼思政元素,通过爱与思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深度耦合出易被感知的课程思政。凝练“开拓前沿的新能源车精神”“生命铸就的轻坦动力精神”“精工求是的先进传动精神”“敢为人先的微纳制造精神”等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三全育人”与学生成长成才的紧密结合、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全面契合,兼具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学生们亲切地将其描述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图8 自优秀科研团队中提炼思政要点与思政素材

把国防技术创新的责任与担当扛在肩上,敦促着学院师生成长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领导人才标杆。15式轻坦发动机总师刘福水教授,献身国防科研,用生命打造大国重器,该团队青年教师崔涛,驻扎高原、临危不惧,助力装备对南亚某国形成战略威慑、化解边境危机。2019届博士毕业生李博在十年的北理工求学生涯结束之际,他放弃了大城市40万年薪的就业机会,回到广西成为了家乡的一名基层选调生,“高薪可以很快改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我想还是应该去祖国所需之处,砺砺一生,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方面貌,释放出青年人的价值。”李博在跟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曾这样说道。近年学院共有110名毕业生主动前往艰苦地区和基层,79人奔赴西部国防一线就业,青年学子胸怀报国壮志,成为职业选择的“逆行者”。

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突出学生主体,聚焦工科院系实际,瞄向未来的工程领军领导人才自主培养,学院在“大思政格局”下,形成了依托科研“大项目”“大型号”的人才“托举成长”的北理工特色育人实践。

时岁熔融,一往无前。回望一代代北理工青年,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自己坚定的步伐给出了对于时代担当和价值选择的答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机械与车辆学院作为学校改革试点的排头兵,“真人真事真装备、真刀真枪真实践”,数十年的坚守,涵养了一方工程双领人才培养的沃土,已在教育教学全时空、全场域营造出“教师潜心育人研究,学生乐学优学”的成长成才新生态,学生成才与教师成就协同发展、工程双领人才持续涌现。赓续薪火、踔厉奋发,学院师生矢志投身锤砺国之重器、奔赴基层助力祖国建设,学院也将交出一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工程领军领导人才培养范式”的时代答卷。

图9 学院毕业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