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4名,包括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国家杰青/973首席/863主题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8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名,科研/行政助理3名。学术带头人牵头撰写了激光制造等方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部、基金委、军科委等五年领域规划12项,作为专家组组长牵头论证获批了制造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并获得滚动支持,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等11个期刊编委或副主编。入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杰出教授)、OSA会士、ASME会士、ISNM会士。
研究所主要从事飞秒激光制造领域的研究,涵盖理论建模、在线观测、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及其重大工程应用。牵头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军科委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青项目等。解决了长期制约飞秒激光制造的理论和观测难题,成功预测了系列重要反常效应,获国际广泛实验证实。提出并实现了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Electrons Dynamics Control,EDC)制造新原理,首次实现了激光制造中电子层面主动调控,拓展了激光制造极限能力。发明了系列EDC制造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实现了飞秒激光制造重大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应用:为某核聚变工程、战略导弹、核潜艇等37个国家重大型号或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关键制造基石,在其中10个重大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科学促进会及其会刊Science的新闻平台称新方法“对高端制造、材料处理、化学反应控制可能带来革命性的贡献”。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由11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国际率先实现了激光制造中电子层面的主动调控和飞秒激光加工的产业化与重大工程应用…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发表SCI论文343篇,SCI他引11627次,获包括3名诺奖得主、107名各国院士、232名会士等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的正面评价;授权发明专利123项;作学术会议Keynote/Plenary报告23次;牵头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
1、飞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非线性非平衡理论建模
2、飞秒激光加工过程的跨尺度准三维超快连续成像系统
3、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Electrons Dynamics Control,EDC)制造新原理
4、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EDC)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及其重大工程应用
激光微纳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
姓名 |
岗位名称及职责 |
邮箱 |
所长(科研) |
lixiaowei@bit.edu.cn |
|
党支部书记 |
jiehu2@bit.edu.cn |
|
副所长(教学) |
gbs@bit.edu.cn |
|
副所长(实验室) |
tongzhubit@bit.edu.cn |
|
副所长(学生) |
xueqiangzhangme@bit.edu.cn |
|
副所长(行政) |
qixl@bit.edu.cn |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